北京中轴线上的居住区

北京中轴线不仅是皇家居住的中轴线,也是人民生活的中轴线。从元代至今,北京中轴线上串联了多个居民区,承载着北京老城丰富多元的住区文化,是北京传统市井民俗的重要见证与载体。对称分布于北京中轴线两侧又保存至今的历史街区包括:什刹海、北锣鼓巷、南锣鼓巷、大栅栏、鲜鱼口、天桥-珠市口历史文化街区,目前已得到有效的保护。

内城街区:什刹海、北锣鼓巷、南锣鼓巷

内城中,围绕着北京中轴线北端的钟鼓楼分布着什刹海、北锣鼓巷和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这里展现出了元代鲜明的城市格局特色,城市规划围绕着水系展开,呈现鱼骨状、棋盘式格局。这一地区是北京皇家文化、缙绅文化和庶民文化结合的产物,承载了丰富的民俗活动。

什刹海

其中,什刹海历史街区因围绕水系发展而来,街巷格局较为自由,湖岸存有大量斜巷。

元代,积水潭作为元大都重要的漕运码头和交通枢纽,促进了钟鼓楼周边地区的繁荣发展,在其周边集中建设了大批商业区和居住建筑。明清时期水面缩窄,漕运功能逐渐取消,水面成为供居民游乐嬉戏的风景胜地,水面周边分布着大量王府、衙署、庙宇和平民住宅,完整延续至今。

《北京地里全图》

图像说明:清晰地展现了内城(上)与外城(下)住区肌理的对比。

南、北锣鼓巷

而位于中轴线东侧的南、北锣鼓巷的胡同肌理是元大都历史肌理保存最完整的片区之一,较为完好地保持了元代规整的“鱼骨式”胡同格局。

外城街区:大栅栏、鲜鱼口、天桥-珠市口

外城中,分布于北京中轴线南段两侧的历史街区包括大栅栏、鲜鱼口、天桥-珠市口历史文化街区。该地区形成并发展于明清时期。不同于内城延续了元代整齐划一的街道样式,外城历史街区中多为曲折狭小的街巷和胡同,形成未经规划、自然生长的历史肌理。

《京师生春诗意图轴》

出处:故宫博物院
图像说明:内城居住片区中规整的街道和围合的四合院,与外城居住片区中呈现不规则分布的街巷与院落形
成了鲜明的反差。

大栅栏

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前门大街西侧,作为曾经联系元大都与金中都之间的来往通道,其局部形成了斜街肌理。到了明代以街巷、胡同为基本管理单元对居民进行登记与管理。而为了治安与管理,就在街巷出入口设有栅栏,与城门一同定时启闭,大栅栏也就因此得名,是明清重要的居住与商贸空间。

鲜鱼口

鲜鱼口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前门大街的东侧。这一片区在三里河水系影响下形成了形态自由的街巷布局。明清时期,伴随着外城的建设与前门大街的繁华,逐渐成为密集的平民居住区。

老北京天桥杂技表演历史照片
图像说明:南城的住区不仅在规划格局方面更具有自然生长的特点,在文化特征方面也更加“接地气”。

天桥-珠市口历史文化街区

珠市口原名“猪市口”,与这一地区曾在明清时期存在买卖猪肉的集市有关。

天桥的名字,则源自于一座在明清时期为方便皇帝去往天坛与先农坛祭祀时通行而修建的石桥,由于皇帝自称天子,祭祀的目的是与天沟通,因而这座石桥作为“天子之桥”又或是“通天之桥”而得名“天桥”。

清末民初时期,天桥周边成为平民游艺场所和商品市场的聚集区。今天,天桥地区也仍然是各类文艺活动的演出场所。

外城居住街区构成了北京中轴线南部丰富的轴线景观和独特的城市功能,展现了与内城功能截然不同的商贸与市井文化特色。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