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上的宫苑布局

宫苑,即宫城与御苑。中国自古就有在宫城北侧修建皇家苑囿的传统。曹魏洛阳城在宫城以北设芳林园,开创了在宫城以北建设御苑的规划格局。此后,六朝建康城的华林园、东魏与北齐邺城的华林园、唐长安城的大明宫太液池、北宋东京城的艮岳均位于宫城的北或东北方。北京中轴线上的故宫与景山亦构成了御苑位于宫城以北的格局,延续了两者南北布局的规划传统。

故宫与景山延续了中国传统宫苑的功能布局与礼仪制度,是明清两代重要的国家性仪式空间,
见证了北京中轴线上多元的礼仪文化传统。

故宫的礼仪传统
故宫的礼仪传统

故宫,既是明清皇帝起居朝会之所,又是举行皇帝登基、命将出征等最高级别礼仪的场所,还是皇家祭祀活动的起点。以故宫作为起点,形成了以御道连接故宫与北京中轴线各类祭祀建筑的礼仪祭祀线路。

由故宫太和门向南,经午门、端门、天安门等一系列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城门,在明清两朝均为特定礼仪举办地或仪仗必经之处。 这些城门的建筑设计也突出体现了礼制的内涵,建筑等级高、体量恢宏,反映出与中轴线之外、北京老城明清时期其他城门之间的显著差别。它们是中国古代传统的皇家礼仪线路的有形载体,为古代皇家文化与礼仪制度提供了有力见证。

太和门

其中,午门是宫城正门,建筑形制由阙门演变而来,是中国古代门阙制度演变的晚期形态,也是这种建筑形式保存最为完整的实例。 午门平面呈凹字形,与两侧朝房共同围合成纵深感极强的院落,成为进入宫城的前导礼仪序列空间。通过城门与高墙而形成压抑与收缩的空间氛围,与穿过午门后豁然开朗的太和门广场形成鲜明对比,烘托天子的威仪。

故宫遵循传统“前朝后寝”的布局原则,由太和门至乾清门为外朝,是各类朝会以及最高级别礼仪活动的举办场所,见证了包括皇帝登基即位、册封皇后、命将出征、接受朝贺等诸多重要国事的举行。其中,太和门不仅是进入外朝的标志,也是明清举行常朝御门听政以及赐宴的场所。外朝以前三殿为核心,太和殿是明清皇帝举行大朝会、登基即位、命将出征等重要礼仪场所,中和殿是大典前皇帝接受官员朝拜并阅视祝文的地方,保和殿则是明代皇帝大典前更衣、清代举行殿试的场所。

《康熙南巡图》第十二卷(局部)

出处:故宫博物院,清代庆宽绘制
图像说明:展现午门形制,以及相关礼仪功能

御苑景山的礼仪传统
御苑景山的礼仪传统

景山位于故宫以北,兼具风水象征与礼仪祭祀的双重功能,既延续了古人山岳崇拜的文化内涵,也展现了中国皇家御苑游赏的悠久传统。

中国古人早在先秦时期就产生了山岳崇拜,古人以高台、高山为通天、通神之所,在历史中形成了昆仑山、五岳、五镇等崇山系统。皇家苑囿内筑山的记载始于秦汉 ,并在唐宋时期达到高峰 。景山沿袭了这种筑山传统,山体为明代堆砌于元代宫殿废墟之上的人工山丘,山形高耸峻拔,为皇城内制高点。今天,这里仍是北京中轴线上的制高点,可南望故宫,北眺钟鼓楼。

景山

明清时期的景山承袭了历史上皇家苑囿的传统,拥有丰富的游赏功能,包括皇家游幸 、重阳节登高,还豢养动物 、种植果树 、射箭 等。这里环境优美,趣味横生。明史记载,“山上树木葱郁、鹤鹿成群,呦呦之鸣与在阴之和互相答应,可并闻于霄汉。山之上,土成蹬道,每重阳日,圣驾在顶升座,可遥望靡涯矣。”

在游赏的功能外,景山还具有丰富多样的礼仪祭祀功能。清乾隆皇帝将供奉祖先御容的寿皇殿修建在北京中轴线上。这样一来,更加方便皇帝追怀先祖,体现了重孝的传统。 乾隆年间,还在在景山山脊上建设了五座亭子,并且在五亭中间的万春亭上供奉佛像,为景山增添了礼佛的功能。同年,在景山南侧山脚建设了绮望楼,楼内供奉孔子牌位,以便景山官学的学生们祭拜孔子。

寿皇殿
首页